姓名 |
杨玢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103 |
|
最高 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 学位 |
博士 |
学位类别 |
法学 |
|
工作 单位 |
澳门大富豪登录网站 |
技术职称 |
教授 |
|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
个人
简历 |
教授,博士,硕导,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9.4—2020.4)。长期致力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研究方向为民族关系与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等。先后在海南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英语专业),在中山大学取得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第三批“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计划”(拔尖人才)、青海省第十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海大学“名师培育计划”、青海大学135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思政专项、青海省十九大研究专项等各级各类课题10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丛书1套,参著2部;先后在《思想理论教育》、《贵州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青海省建功立业巾帼标兵、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青海省高校教师小岛奖等荣誉称号20余项。 |
|||||
研究 内容 简介 |
主要关注于中华民族既定限域内,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族群互动交融关系构型中文化认同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民族交融场域中文化认同的当代题域出发,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的维度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厘清民族交融视域下文化认同的内生逻辑,溯源民族交融场景中文化认同的历史图谱,明晰民族交融语境中文化认同的演进向度,描摹民族交融演绎中文化认同的实然景观,研判民族交融关系中文化认同多的应然趋势,着重于阐释民族共同体内部文化认同的民族体认与国家旨归,落脚于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当代构型与现实培育,在文化认同基于价值体认的民族、基于价值引领的政治、基于价值旨归的国家向度演进中筑建新时代语境中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意义场与实践域。 |
|||||
主要 科研 项目 |
1.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13CSH062) 2.主持完成青海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14008) 3.主持完成2017年度青海省思政专项“青海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优秀) 4.主持完成青海省2018年度十九大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5.主持在研青海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19003 ); 6.主持在研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 7.主持在研2017年度教育教学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8.主持在研2019年度青海大学通识选修课“中华文化思想史 9.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价值认同研究”(14AZA007 第三参与人) 10.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藏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五个认同’研究”(16AZD039 第一参与人) 1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九大重大专项“新时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8VSJ090 第二参与人) 12.参与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海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研究”( 第二参与人) 13.参与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专项“青南藏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研究”(第一参与人) 14.参与2017年度青海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两弹一星’奋斗史” (第三参与人) |
|||||
主要 获奖 情况 |
1.获“青海省建功立业巾帼标兵”荣誉称号(2018 省级) 2.获青海省高校“四爱三有”讲课比赛优胜奖(2018省级) 3.获青海省高校教师技能竞赛思政组一等奖(2018 省级) 4.入选青海省第三批高端创新人才计划(2018 省级人才计划) 5.入选青海省第十批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8 省级人才计划) 6.获青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2018 校级) 7.入选青海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培育计划(2018 校级人才计划) 8.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2017 国家级) 9.获青海省十九大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7 省级) 10.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2017 省级) 11.获青海大学十九大征文一等奖(2017 校级) 12.获青海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6 省级) 13.入选青海大学“123科研教学骨干人才”奖(2015 校级)。 14.获青海省高校教师“小岛奖励基金”(2014 省级) 15.获青海大学教师“微课比赛”三等奖(2014 校级) |
|||||
代表 著作 论文 |
学术著作: 1.专著《民族交融认同论》,新华出版社,2018.08 2.主编《“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新华出版社,2018.08 3.参著《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文化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4.专著《河湟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将于2019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主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与教学》将于2019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主要论文: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论域》,《青海社会科学》2019(09),独著, CSSCI 2.《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基于河湟文化的镜像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2019(03),独著,CSSCI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意力理想自觉形塑的教育固基》,《广西社会科学》 2018(06),独著,CSSCI 4.《民族交融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18(01),独著,CSSCI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理论视域》,《理论导刊》2018(03),独著, 北大核心 6.《中华文化认同: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场域中的民族交融》, 《青海社会科学》2017(05),独著,CSSCI 7.《传统化与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诠释维度》,《理论月刊》2016(10), 独著,CSSCI 8.《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现实诠释》,《贵州社会科学》2016(05),第二作者,CSSCI 9.《“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相向而行》,《青海社会科学》2016(02),独著 CSSCI 10.《式微与固基: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路径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15(08),第二作者,CSSCI 11.《民族区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梦认同-基于河湟地区的文化分析》, 《青海社会科学》2015(01),独著,CSSCI 12.《民族区域中国梦价值认同的文化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15(10),独著,CSSCI 13.《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路径考量—以青海省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独著 14.《试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独著,中文核心 1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青海省为 例》.《理论前沿》2014(06),独著 16.《青海省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途径探微》,《兰台世界》2014(02) 北大核心 17.《青海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原则及途径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2013(04),独著 18.《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的高校德育途径创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独著 |